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万一单一的大部委不作为,中国金融市场怎么办?中国经济怎么办?中国社会怎么办?那就可能没有哪个路可以走通了。
郑若麟: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意愿。对外投资,还是需要对海外基本国情、社情、文化、习俗各方面做全面了解,才能保证投资稳妥。
人民币入篮与维护货币主权 郑若麟:我记得五年前欧债危机大爆发时,在法国参议院的一次辩论会上邂逅温铁军教授,您谈论了国际金融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如果没有事先在农村推行的基本建设,没有让农村和城市互联互通共享,如没有电买电视干嘛,没有宽带要电脑干嘛,没有修路要骑车干嘛,没通水没必要买洗衣机,所以基本建设、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你的资源,还是实体资产,整个经济崩溃,人民陷入贫困,那些没有希望的人酗酒、自杀,这个社会的乱象也就不可遏制。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99%去占领华尔街,形成的只是投机受益,有利于少数金融资本集团。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发展?就是因为一直坚持货币主权。
数据表明,在中国成为海外投资大国时,亏损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两种是不同的金融资本性质。公投结果才揭晓,退欧冲击力已开始发酵。
不过,正如周小川行长在华盛顿参加IMF中央银行政策研讨上的发言时所言,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联结仍是难点,需要考虑溢出效应和反向溢出效应,特别是在发生系统性风险时,中央银行是否应当参与救助?如何参与? 短期货币互换安排是必有选项之一。退欧还将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再度上升。最后,全面完善全球金融安全防护网。更大的不确定性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英国退欧所产生的金融溢出效应影响深远。
这不仅意味着全球化停滞和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受挫,也势必导致全球股市、债市、汇市,以及货币格局在动荡中加速变化。英镑兑美元立马大贬10%,为31年来的低点。
英国经济下滑及英镑贬值可能使各国央行将英镑资产转换为其他币别资产,一旦全球央行外汇存底中持有英镑资产比率低于3%,英国对外筹资成本可能上扬,在外债对GDP比高达412%的格局下,恐冲击其金融稳定。英国去年经常账逆差高达14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2%,排名全球第二。如何加强包括跨境资本流动、货币储备等在内的流动性管理,成为系统性风险控制和危机应对关键。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人民币汇率(CNY)和由国际投资者交易形成的香港离岸人民币(CNH)均大幅贬值,在岸和离岸人民币价差进一步扩大。
当前,欧盟国家74%的OTC衍生品交易在英国,欧盟国家55%的PE基金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发起。苏格兰首席部长已多次表示,如英国退出欧盟,她将举行一次新的公投来决定苏格兰是否退出英国——若退出,苏格兰将以独立国家身份重新加入欧盟。欧洲养老基金42%的资产来自英国。在得到进一步通知前,上述互换协议将持续有效。
西班牙国债和德国公债国债触及2015年7月来的高点,意大利国债和葡萄牙国债与可比德债利差也触及四个月高位。2011年11月30日,美联储曾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搭建临时美元流动互换机制,为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维护了美元资产的信心。
加快构建包括自我保险(储备资产)、双边融资安排(央行货币互换)、区域融资安排、IMF多边融资安排等多边和双边流动性救助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危机防范和应对措施。英国退欧公投以51.8%对48.2%改写了欧洲历史,而其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许才刚开始。
这种冲击还会通过预期和市场向全球蔓延,包括英镑在内的欧系货币受重挫,而美元将因此进一步确立无风险资产地位。英国参与了欧盟国家35%的风险投资。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更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避免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影响全球金融系统。脱欧派坚持认为,英国若离开欧盟,在贸易、财政、立法及金融自由度等方面,均将有更好发展。美联储表示,正密切监控全球金融市场动向,必要时将通过货币互换提供美元流动性。还须审慎监管全球大规模资本流动,可允许脆弱性市场在汇率自由浮动基础上实施适当价格型和数量型监管,以避免由此引发的宏观挤兑风险,全面完善全球金融安全防护网。
美联储公告显示,这些互换协议在六国央行间建立起了双边货币互换网络(a network of bilateral swap lines),一旦签订双边互换协议的两家央行认为市场状况可保证互换,那么有流动性需求的央行就可按协议规定获得来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种货币流动性。英国一直在算计这笔退欧账。
看未来趋势,在英国退欧及美联储货币周期大调整的背景下,美元流动性短缺的局面不可避免。经济成长面临下行风险,英镑亦将面临贬值压力,且恐推升通胀。
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角色。脱欧后势将面临巨额资金外移及汇率大幅波动,而国际信用评级巨头穆迪24日已将英国主权债务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但保持Aa1级。
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全球这六家主要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了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审慎监管全球大规模资本流动,可允许脆弱性市场在汇率自由浮动基础上实施适当价格型和数量型监管,以避免由此引发的宏观挤兑风险。我国央行也明确强调做好应对预案,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稳定不过,正如周小川行长在华盛顿参加IMF中央银行政策研讨上的发言时所言,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联结仍是难点,需要考虑溢出效应和反向溢出效应,特别是在发生系统性风险时,中央银行是否应当参与救助?如何参与? 短期货币互换安排是必有选项之一。
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角色。当前,欧盟国家74%的OTC衍生品交易在英国,欧盟国家55%的PE基金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发起。
公投结果才揭晓,退欧冲击力已开始发酵。(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专题: 英国退欧 系统风险 。
美联储表示,正密切监控全球金融市场动向,必要时将通过货币互换提供美元流动性。加快构建包括自我保险(储备资产)、双边融资安排(央行货币互换)、区域融资安排、IMF多边融资安排等多边和双边流动性救助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危机防范和应对措施。
我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后也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货币互换协议额度达到3.5万亿,要使这部分资金充分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全球央行如何加强联手应对变局已成燃眉之急。英国一直在算计这笔退欧账。日本央行准备召开计划外会议,批准紧急动用与其他主要央行协同进行的货币互换安排。
西班牙国债和德国公债国债触及2015年7月来的高点,意大利国债和葡萄牙国债与可比德债利差也触及四个月高位。印度和韩国央行疑似抛售美元以稳定汇率。
然而,谁都无法否认,退欧恐使英国贸易成本上升,且有损投资成长、金融地位与经济稳定性。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全球这六家主要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了长期货币互换协议。
美联储公告显示,这些互换协议在六国央行间建立起了双边货币互换网络(a network of bilateral swap lines),一旦签订双边互换协议的两家央行认为市场状况可保证互换,那么有流动性需求的央行就可按协议规定获得来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种货币流动性。面对英国退欧卷起的冲天巨浪,全球决策和货币当局联手行动势在必行。
本文由混混沌沌网发布,不代表混混沌沌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qerra.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uruar/61.html